今天不談技術,談談一個不成功的產品史!
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名北航在讀研究生,目前研二,在愛立信聯合實驗室實習,技術上負責Android和iOS開發(2011年3月開始Android開發、2012年2月開始iOS開發),同時帶領著實驗室一支小團隊,負責項目和團隊管理,另外還兼顧產品設計。自研一開始就進入北航和愛立信合作的校企實驗室,那時是2011年底,正是移動互聯網在中國落地并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雖然是互聯網的新人,但是也見證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爆發,目睹了一個個成功的產品出現和一個個產品的隕落。一轉眼到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漸漸平穩了許多,前期的躁動也逐漸平復下來,大家開始理性的思考、開始真正的做點落地、接地氣兒的東西。今天我要談論的這個不成功的產品史正是伴隨著這一股浪潮一步步走過來的。首先聲明,我不是資深產品人,也不是業界評論家,更不是挑事者,僅僅是一個學生,在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
自我介紹和煽情完了,下面該介紹下標題“產品史”中的這個產品了,說是產品,其實也不完全是,因為最初她并不是以一個產品開始設定和開始做的,那是2011年年底,剛進入實驗室,負責老師給進入實驗室的同學每個人指定了一個題目和方向,要在Android平臺上開發一款小應用,一方面檢驗下各自的水平,同時也當是練手項目,我當時的題目就是今天所要做的這個產品“Cardbox”,從名字可以聯想到:卡片、盒子、名片等。當初老師并沒有給我詳細的需求說明,只是指點了一下大致內容和方向,讓我們自己去聯想,當我接到這個題目后就開始給她定位,經過一翻折騰和聯想,最終我想做一款結合通訊錄的名片交換和管理類工具,就這樣,這個產品以一個小練習的形式開始了她的生命周期。起初,需求分析、設計、美工、開發、測試全是我一個人,自己跟自己開會,自己考量界面設計、自己編碼、測試、自己提出新的需求,兩個月后,第一版就發布了。之后中間停頓了幾個月,到2012年7月份的時候,實驗室組織架構調整,我擔任組長,于是開始以一個團隊的形式來重新做Cardbox,團隊規模經歷過6、5、4、3人時期,到最終穩定在了一個3人的團隊,美工1名、后端1名、iOS、Android端1名半,為什么說1名半,是因為我負責iOS全部開發,同時負責Android端的全部界面開發,功能由另一個做后端的同學開發,所以說是1名半,維持最長久的也就是這個三人團隊,期間人多的時候有6個人,分工零零散散,后來有人陸續離開實驗室,所以最終就穩定在三人。三個在讀研究生就抱著學習、實驗、創新的想法去做了這么一件事,沒有經驗指導、沒有宣傳推廣、沒有科學方法。下圖是我們iOS版的登陸注冊頁截圖:
產品介紹完了,然后再介紹下為什么我給她定義為一個不成功的產品,理由有三:1.沒有深入發掘和理解真正用戶的需求,沒有做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2.沒有及時分析用戶反饋并及時調整策略和方向;3.過程中涉及分析、設計、技術、管理、團隊沒有經驗。不是說這個產品我們最終沒有做出來,事實是她已經正常的上線發布,而是我覺得基于整個過程和產品發布后的市場表現來看,這是一段失敗的產品史。下面,我就開始基于上面提到的三個我定義的失敗理由來逐條展開分析:
一、真正的用戶需求,去“要”而非“給”
其實,沒有什么是真正的用戶需求,恰恰相反,用戶永遠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設計開發出多么絢麗和完美的功能,用戶或許根本不買賬,或許一個很不起眼并不需要耗費腦細胞去思考和設計的需求,正是用戶特別喜歡的。基于這一點,有這么一句話值得去領會“把自己當成傻子去做產品”,或者說是把自己當成最最基層和普通的用戶去理解產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想“要”什么,而不是設計和開發的角度去想“給”什么!
在這一點上,在設計Cardbox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給”而不是“要”,做第一版的時候由于只有我一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來設計,沒有用戶調研、分析,沒有市場調查,沒有競品分析,沒有產品需求文檔等。就這樣,我自己“給”出了第一版的功能和產品需求,并做了出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嚴謹的。也許是第一版的基調奠定了最后我認為失敗的基礎。這和我之前提到的這個產品的起源有關。
在第一版的設計中,我通過讓用戶輸入個人信息后為其產生一張電子名片,并將名片信息生成二維碼,這樣,在兩個都裝有這個應用的用戶間,他們就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來交換聯系方式,從而取代傳統的用口述和回撥的形式交換聯系方式,同時,我將每次的交換記錄保存下來,讓用戶很明確的知道發生的這次交換是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因為什么原因交換的。在我理解起來,這是個非常棒的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換聯系方式的復雜度,只需要一掃二維碼即完成交換,同時還提供附加信息的保存。不得而知,實際使用中,用戶可能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去交換聯系方式,這個問題和用戶的使用習慣有關,人們總是習慣于遵循傳統的方式,不善于也不習慣去接收一個改變他們固有習慣的事物,不說完全改變不了,但至少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能改變大眾用戶習慣。在這一點上,我站在設計開發的角度去“給”,而沒有站在普通用戶的角度去“要”。這個問題我想在現今很多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都存在,費勁心思設計并開發出來的自認為非常好的產品,但用戶并不買賬,就算做了推廣,也還是毫無起色。
二、珍惜每一個用戶的反饋,及時調整方向、策略
按照“精益創業”的理論,產品的設計開發需要遵循開發-測量-認知反饋的循環流程,每次發布最小可行產品,從用戶市場反饋的情況中分析結果再對產品進行調整,然后再發布改進后的最小化可行產品,供市場檢驗。反復這個流程,就能發布最符合市場、同時也是最節約資源和成本的產品。精益創業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不浪費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做最正確的事,現在反過來看,當初我們就正是沒有遵循這一方法流程。Cardbox后續幾個版本的更新和發布就好比一下上一桌菜,而用戶不知道改從哪個開吃,但是如果一次只上一個菜,不管好不好吃,大家都會嘗嘗,有說好吃的,有說不好吃的,這時,就聽聽這些說不好吃的人的意見,改進后,下次上的時候就能讓全桌的人都說好吃。反過來,一下上一大桌菜,一是讓客戶不知從何下手,二十可能也會造成浪費,也許某些菜就只是個陪襯。這個例子放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就是要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集中優勢精力做好一道菜,上了后聽聽食客反響再改進的同時上第二道菜,以此類推。
一旦發現苗頭不對的時候,一定不要固執,該調整方向和策略時一定要調整,否則會造成后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可謂一粒老鼠屎打壞一鍋粥。同時,眾口難調,也不要為了一個客戶的口味做大的調整,這樣也是得不償失的。綜合大眾口味,慢慢去發掘用戶真正“要”的是什么。Cardbox在發布后也收到了一些用戶的反饋,但當時只認為是一種評論性的回復,而沒有及時認識到馬上去改進,同時,由于當時Android版本發布在Google Play上,反饋來自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一方面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二是有些反饋文字我們根本看不懂,所以,一開始就忽略了這個環節,始終在做這“給”這個動作。
三、設計、技術、團隊
任何產品做出來都離不開上述這三項,缺一不可。好的設計能給產品增色,好的技術能使產品易于維護和擴展,好的團隊能保證產品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 設計
至少在視覺設計上,我們還算是能讓自己滿意的。每一次改進都是一個進步!
- 技術
- 團隊
更多文章、技術交流、商務合作、聯系博主
微信掃碼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掃一掃加我為好友
QQ號聯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感覺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用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額吧,狠狠點擊下面給點支持吧,站長非常感激您!手機微信長按不能支付解決辦法:請將微信支付二維碼保存到相冊,切換到微信,然后點擊微信右上角掃一掃功能,選擇支付二維碼完成支付。
【本文對您有幫助就好】元
